第一届分子材料与器件学术交流会于中科院北京化学所召开2020年1月6号,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主办的第一届分子材料与器件学术交流会于北京召开,参会人员来自中科院北化所和复旦大学,组内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按照议程,我们于1月5号进住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当天晚些时候,大雪飘然而至,晨起拉开窗帘,但见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一派红妆素裹的绚丽景象。瑞雪兆丰年,会议就在这美好的昭示下拉开序幕。刘云圻院士做简短开场致辞后,几位老师开始做邀请报告: 郭云龙老师做了题为“高性能OFET的溶液法加工”的报告;赵岩老师则就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质调控及其在可拉伸电子领域的应用做了阐述;陆雪峰老师的研究重点为稳定的有机多自由基分子和碳纳米带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魏大程老师研究方向为二维共轭材料及其在晶体管器件领域的应用;王帅老师的报告题目为“限域化学制备功能材料及印刷器件”。 武斌老师对异质二维材料的外延生长和机制进行了汇报;陈建毅老师则专攻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 每场报告结束后,大家都积极提问讨论,问答间,思想交流融合,彼此都收获颇丰。 简单茶歇后,由各位博士后和博士继续做口头汇报。我组三位博后(王学军,王丽倩,曹伴鹏),三位博士(杨磊,彭兰,康华)以及一位硕士(张聪)分别就各自研究方向做了精彩呈现。 报告最后,刘云圻院士做了总结:
此外,组委会还组织与会者参观了北化所分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平台。 会议期间,魏老师带领组内成员参观了自己在北化所读博期间的实验场所,会议结束后,他又带领大家去参观了清华和北大的部分实验室。 北京之行让大家开阔了眼界,也引发了思考,2018级博士生康华同学说到,“这次的北京学术之旅感触颇深,在我国化学领域最高的学术殿堂,聆听了数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可见每一个结果和数据都是背后汗水和辛勤付出的最好写照。此次北京之行,最大感触就是刘云圻院士所讲的一句话:做科研需聚焦特色,要顶天,更要立地。做创新性研究,做开拓性研究,做对国家有贡献有意义的研究,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而在参观清华北大实验之后,大家都有类似的感慨,很多实验室,虽然设备简陋,工作空间拥挤,但并不妨碍其做出Nature和Science级别的顶天工作。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人的重要性,只要勤思考,多动手,就有可能做出重大成果,而如果过度依赖仪器设备,不去积极主动学习,磨练实验技能,提高思考能力,那么,再高精尖的装备,缺少了人这一关键因素,也不过一堆废铁! 返回学校后,魏老师组织大家召开了分享交流会,同学们各抒己见,罗实同学谈到科研最终应该找到应用出口;王学军博后表示,新的一年要好好工作,发更好的文章;杨磊博士则对一位老师用新方法制备MOF印象深刻;吴云根博士谈到科研要注意不同方向的结合,不能只埋头于单一方向。 最后,魏老师对北京行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提出几个观点:
最后,他特别提到关于课题组发展的一些思考,他认为,一个课题组应该像一个单晶,单晶虽然生长慢,但是取向一致,性能好,因此组内成员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文章分类:
组内新闻
|